精彩两会|提议养老护理员与医护人员享职称评定同等待遇

2021-03-09 09:45:06 homechen 98700


益年养老官网

聚焦两会关注养老


黄改荣全国政协委员

建设友善老龄化社区让老人不出社区享受养老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社区养老,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长期从事老年工作,今年她带来的提案都跟老年人有关:建设友善老龄化社区、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支付体系,以及推广生前预嘱。黄委员说这些年的履职建言都是为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建设友善老龄化社区满足居家养老需求

我国老年人口超过2.5亿,其中90%以上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为此,黄改荣委员建议国家建设友善老龄化社区,这样可以满足老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的需求,社区内提供助餐、助浴、助乐、助学等老年友善服务场所和服务,老年人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


国家正在进行旧老小区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建议将嵌入式的养老(设施)包括房屋、通讯服务、建立一个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给老人购买一些服务。如果政府把这个硬件提供了,民间资本参与,然后商业运作,这样可能会持久一些。


“医养结合”需多部门打通政策壁垒

另外针对我国目前正在推广的“医养结合”服务,作为一名老年医学科的医生,黄改荣委员调研发现,“医养结合”在实际运行中涉及医保、社保等多个部门,还需要通过试点,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医养结合”在实际运行中才能更加顺畅。


医养结合在我这个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结合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什么难呢,牵涉到支付问题,什么状态下需要个人支付,或者说医保来支付,或者说养老保险来支付,这三方面需要医养结合的相关部门在政策上打通。再一个我们要探索试点,多大的比例才是合适的。

张琳全国人大代表

做“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应构建更完整供应链体系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打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三种模式,将各环节资源组合成更有效的服务供应链,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此,3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张琳。她建议,鼓励整合城区养老机构,引导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专业养老机构一起构建更完整的养老服务供应链,连锁发展、形成品牌经营、业态融合。同时进一步丰富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满足居家养老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据张琳介绍,“十三五”期间,一大批小而美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兴起,满足了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市场上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个养老服务模块,这三个模块的有效联动可以形成更完整的养老服务的供应链、提高服务效率。不过,张琳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也存在日间照料中心经营压力较大,难以承担更多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等情况。


就此,张琳建议,各地应鼓励整合城区养老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主体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链,要求核心企业整合养老服务供应链的上下游资源,引导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专业的养老院构建养老服务供应链,连锁发展,形成品牌经营、业态融合。“连锁经营后日间照料中心可以实现集中供餐,而一些资源和成本,如医生巡回诊疗等都可以在供应链上分摊,从而减小日间照料中心的经营压力。”张琳称。


其实,近年来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不断上升,各地也加快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脚步。以北京市为例,截至1月14日,全市已建成并运营的养老照料中心共计262家,覆盖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街乡镇。市民政局也面向社会力量广发“英雄帖”,鼓励其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家住昌平区的王大妈就表示,自己还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不愿意离开家住到养老机构。社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等均能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如助餐等。“如果未来能进一步丰富可提供的服务种类就更好了。”王大妈称。


值得一提的是,张琳还提出,建议为日间照料中心建立基本服务内容和考核认证标准,同时,在提供老年餐桌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将送餐、助浴、慢病管理、基础医疗服务、居家服务协助、退休规划、志愿者机会等纳入服务范畴。张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能将日间照料中心的成本摊薄,形成较好的供应链效应,就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也能进一步扩大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利。

李楠楠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养老护理员与医护人员享职称评定同等待遇


“90后、95后已经开始向护理院咨询父母养老方面的服务了。”江苏南通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院长助理李楠楠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护理院里80多岁老人的子女已经50多岁了,可以和兄弟姐妹轮班探望父母,可这些子女同时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担心自己老了入住养老院时,孩子要很长时间才能来探望一次,将来能有足够的专业护理员吗?”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


“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约有1200万人,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的配置标准推算,护理员需要400万人,而目前全国的养老护理员只有30多万人。”9年前义无反顾投身养老服务行业,这几年从一线护理员转到管理岗,90后李楠楠已经是护理院“最老”的员工了。


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读初中时奶奶因病去世,李楠楠把对老人的特殊情感都寄托在自己的工作中,成了护理院许多老人的“贴心娃”。自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每次来北京参加两会,她都会把“加强养老从业人员专业队伍建设”写进建议。在她看来,尽管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服务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便是造成这种需求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楠楠刚进入养老行业时,护理院几乎都是退休护士,那时由企业给员工发放工资。这几年,她发现护理院里多了许多90后、95后刚毕业的护士,各地也开始出台政策,为养老护理员发放专属补贴。随着《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推出,年轻护理员的收入和专业性都得到了提高。


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晋升空间窄,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而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队伍不稳定的难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养老行业的比例在第一年流失率达30%,第二年达50%,第三年达70%甚至更高。


如何把年轻人留下来?在当地养老机构进行调研时,许多年轻人告诉李楠楠:“在学校里花四五年学习专业知识,当然想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去医院工作,晋升通道更顺畅。”李楠楠无奈地表示,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打通护理院年轻人的晋升通道。今年,她提出建议,希望在职称评定方面,养老护理员与医院医护人员享有同等待遇,鼓励医院医师到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机构提供服务或兼职,并将此作为职称评定的考量内容等。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养老问题成为诸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李楠楠建议,国家设立养老服务从业专业岗位体系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培训制度;支持普通高校、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和课程,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让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


“有人会觉得将老人送到护理院是不孝的体现,可养老是一件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事情就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未来到养老机构养老一定是趋势。”李楠楠说,也有咨询养老服务的人担心年轻的从业者不能沉下心照顾老人,担心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能否达标,“我们只能拿时间证明,年轻人也可以做好养老服务行业。”

黄玲全国政协委员

建议制定适合老龄化APP相关标准


近年来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健康码、移动支付、网上挂号等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给部分老年群体带来不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有近2.6亿“银发网民”(50岁以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对于如何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黄玲提出,“要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服务”。


她连用六个“太”字指出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目前老年人用设备以手机为主,屏幕太小,字体太小,软件设计的按钮太小,操作流程太复杂,广告太多,诱导下载陷阱太多。”


为此,她提出推动制定适合老龄化的APP相关标准,覆盖界面设计、操作流程规范、配色方案、操作辅助等方面。建立适合老龄化操作的业务流程,明确各种操作的具体标准、要求和规范,避免老年人需要适应不同操作流程。


黄玲建议,推动测评认证工作,检查落实各项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老年人应用信息和技术无障碍。对于广告纷扰和诱导下载问题,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落实措施,压实网站的主体责任,依法依规惩处违规网站。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供基本防护策略,提高对网络风险的知晓率,让老年群体用得放心。


黄玲强调,“必须保留适量的人工服务通道,为无法很好地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刘丽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是现在大部分农村老人日常生活的写照。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精神寄托、生活质量等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难、养老贵成为亟待破解的瓶颈。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2.6%。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55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安徽省2019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7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41%,其中农村老年人1282万人,占老年人口70.4%;农村留守老人133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6.1%。


近年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大政策投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将“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除传统的敬老模式政策比较成熟外,其他养老模式缺少相应的系统性政策支持。面对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充实完善,确保真正建立起普惠的、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


建议:

一是合理分类,因人施策。合理分清农村老人的类别,比如哪些是政府兜底保障的、哪些是失能半失能的、哪些是身体健康、哪些是独居的。根据现实状况分为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模式予以服务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立足农村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将农村闲置的校舍、村部、厂房等有效利用起来,加以整修和改造,建设日间照料中心,防止大拆大建。


三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加大社会资本进入社会养老的引导和激励力度,给予运营、房租、康养等方面的补贴。对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居家养老和智能养老建设投入等,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力支持。


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参与。鼓励社会、企业、个人支持参与农村养老事业,发挥慈善捐赠的作用,对捐赠的企业,在税收、金融、用工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五是有序推进,鼓励创新。按照成熟一个、试点一个、建设一个的方法有序推进,防止一哄而上或“一刀切”。对试点创新的地方给予补贴和鼓励。


段青英全国政协委员

补齐养老服务短板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补贴制度,推动社区养老实现“医养融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段青英准备了10余份提案,内容涵盖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多个方面。其中重点关注健康中国建设,聚焦老龄化社会热点议题。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补贴制度

段青英指出,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大力提升农村康养水平,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推进有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鉴于此,段青英建议,加大康养补贴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兜底作用。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政府为困难的居家高龄、空巢、失能老人购买养老保险补贴制度。通过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所建设、扶持民间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等措施,补齐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短板,让农村老年人得以就近就医。同时,大力推进康养融合,切实提升农村养老质量。


推动社区养老实现“医养融合”

随着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尤为迫切。当前,一些地区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段青英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养老仍然存在政策开放性不足、体制机制待理顺、运营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在《关于引凤来仪促进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段青英建议,进一步增强政策开放和整合程度,形成政策合力。统筹民政、医疗卫生部门政策,逐步在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群体中推进医疗护理服务全覆盖,真正实现“医养融合”。


段青英还建议进一步理顺社区养老工作机制,加强行业发展指导和业态培育。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引导品牌养老企业连锁化、品质化发展,协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杨杰全国人大代表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到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约为18.1%。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比超过20%,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工作,十八大以来多次出台政策文件,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银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助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领域。”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社会民生,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形成了以高速网络为基础,信息技术、数据要素为驱动的新增长方式,成为在较大规模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银发产业的融合创新,对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催生更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打造银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融合创新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杨杰董事长认为,当前,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银发产业发展已被高度重视,并在诸多领域初见成效,但在融合创新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银发产业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制约社会各方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顶层设计方面,关于银发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系统性规划体系还不健全,且目前政策主要聚焦健康养老领域,产业边界覆盖不全,特别是对如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创新缺乏明确的系统性指导。在配套政策方面,国家已先后出台一系列银发产业扶持政策,但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力度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各方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意愿和热情。在标准规范方面,银发产业在细分行业标准、联网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规范等方面明显滞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二是社会社区基础设施的信息化、适老化程度较低,制约老年人使用数字银发产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大部分存量基础设施在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龄化社会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多不方便老年人居住、出行、使用的缺陷和隐患;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低且未预留改造空间,5G网络、千兆光纤、云数据中心、边缘云节点等信息化设备在后期难以安装部署,导致基础设施改造难度大、成本费用高、适配周期长。二是新增待建设施缺乏统一规划标准,部分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对于基础设施的信息化、适老化建设认识不足。


三是面向银发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制约数字银发产品服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老龄综合学科基础理论相对薄弱,难以有效支持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智慧银发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高端应用产品研发方面仍存技术短板,自主产品服务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不成熟,存在资产权属界限不清晰、技术成果落地周期长、产品服务迭代更新慢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竞争力。


四是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创新的产品体系和产业生态尚不成熟,制约智慧银发产业规模发展。一是现有数字化产品服务主要基于中青年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设计,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的融合应用场景有待开发。二是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且信息化改造投入较大,企业和资本缺乏深度参与融合创新的积极性。三是产业协同生态有待建立,银发产业覆盖多个细分领域,但目前不同行业平台之间数据分散割裂,能力共用、业务互促的发展局面还未形成。四是老年群体对数字服务产品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不会用、不好用、不敢用”的认知阻碍产品推广普及。


协同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创新

“必须充分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合作,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创新,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杨杰董事长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杨杰董事长建议要加强整体部署和引领,加快开展银发产业中长期指导规划和近期行动计划的研究制定工作,进一步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关键举措;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健全配套政策,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创造有利于二者融合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同时,杨杰董事长还建议推动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鼓励产业各方协同推进行业关键技术、产品服务的标准制定工作,规范智慧银发产业市场。


二是推进信息化、适老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杨杰董事长建议出台加快基础设施信息化、适老化建设和改造指导意见,推动地方政府将部署5G网络、千兆光纤、云数据中心、边缘云节点等设备作为基础设施的信息化、适老化标准和规范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对参与企业给予政策补贴和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新型融资模式,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适老化改造当中。


三是加快推动老龄综合学科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一是建议通过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制定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等多元手段,加快建立健全科研体系。二是加快设立科创扶持基金、出台专项政策等措施,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力高端产品应用研发。三是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形成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完整链条,提升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


四是促进老年群体畅享创新智能、丰富易用的数字化产品服务。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深入挖掘老年人差异需求,积极引入大屏、手势、语音等智能化操作方式,推动优质数字银发产品尽快大规模投入市场。搭建老年人再就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就业供需对接、劳动培训等信息服务,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数字服务支撑。鼓励各种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信息辅导,让老年人“敢触网、善用网”,弥合老年人数字服务使用鸿沟。


五是完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银发产业生态。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银发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为银发产业注智赋能。推动建立银发产业数据共享和管理平台,推进信息接口、数据格式等标准化,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完善银发产业数据共享机制,以数据流通汇聚重塑跨行业融合服务。加快培育数字银发产业集群,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探索与智慧银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商业模式,并通过设立智慧银发产业园区、孵化平台、基金扶持等多样化手段,助力中小企业和社会化团体开展创新性应用探索。

首页
加盟案例
留言咨询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