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年养老 - 到2035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有35万亿元,金融将助力养老产业

2024-06-27 08:55:37 homechen 9898

益年养老官网

“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有35万亿元之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任何一个有效市场的形成,都有赖于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银发经济同样如此,这个需求要看有没有消费能力,老年人有没有钱消费、敢不敢消费,对于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尤其关键。”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在2024陆家嘴论坛如是表示。


老龄化叠加低生育率人口趋势之下,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多位与会嘉宾的关注。下一步如何解决养老产业盈利难问题、金融行业又应该怎样支持银发经济的发展、中国应该怎么样解决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缺口问题,这些问题仍亟待破题。


金融助力养老产业破局


老龄化叠加低生育率人口趋势之下,养老似乎注定是一个高需求的蓝海产业。然而,趋势虽明,但落地却难。“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见效相对慢一些。养老产业普惠性经营主体面临着如何盈利、如何取得担保的难题。”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表示。


“促进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高效互动,可为提升养老产业的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条件。”蔡希良表示,现在养老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运营效率较低,可以通过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深度协同,来破解养老产业低盈利所带来的难题。


虽然趋势向好、但短期难见回报,养老产业的困局由来已久。相关服务、产品的稀缺让已有的服务要么因价格过高而拒普通人于门外,要么因低端竞争而自身难以维持运营。


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谷澍表示,要在融资服务供给方面做好“三个融合”:即把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好,围绕银发经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和上下游链条企业培育优势主体,拉长做深金融服务链条;把信贷、投资、金融租赁等综合化服务能力融合好,多维度、多层次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把养老机构建设过程中的财务表现评价和发展潜力的评估融合好,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向养老产业倾斜。


个人养老求解“缺钱”难题


实际上,缺钱的不仅是养老机构,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养老第一支柱压力日渐明显。特别是随着大量县域人口迁移,转化为新市民,但与之配套的养老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个人养老钱从何来,亦是养老金融必须回答的问题。


据蔡希良介绍,国际组织有一个养老金替代率55%的指标,现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养老金替代率低,就导致了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需求,根本上还是养老储备金缺口的问题。


“不同于储蓄、理财、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有它的特点,应该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这些重要的特征和功能”,蔡希良强调,发展养老金融应该要把握好这个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的提供等各个方面,切实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要优化养老金融的政策体系,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蔡希良表示,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但三个支柱发展不平衡。到去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近7600万人,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到去年年底开户数超过了4900万个,遗憾的是账户空转率约七成。


“必须尽早采取行动,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与覆盖面,切实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蔡希良说。在他看来,破除企业参与第二、第三支柱的隐形门槛、提升第三支柱养老产品的税收激励等政策优化有助于解决上述难题。


在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看来,推动长护险全民覆盖是当前一个重要方向。“长期护理险应当成为一种强制保险、全民覆盖。没有投社保的人也可以通过保险机构购买相关产品加以补充。”他提出,下一步要实现长护险的多元筹资。“目前我们国家的试点是财政补贴、医保加个人支付一块。根据国际经验,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方式应当是社会、专业机构和个人一块,要有相关的保险公司就长期护理保险设立专门的部门来从事这项保险。”他强调。


首页
加盟案例
留言咨询
联系